黄旭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农业大学南方果树研究室主任。《Scientia Horticulturae》《园艺学报》《果树学报》《广东园艺》等学术杂志编委;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国际园艺学会会员、Litchi Workshop主席。校级“教学名师”、“国际化建设先进个人”;2018年度“南粤优秀教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
以色列,世界农业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依靠科技立国,在荒漠中建成丰衣足食的园艺产品出口强国。2000年,黄旭明第一次出国访学的目的地就在这里。他参观了园艺研究机构和生产基地,领略到以色列农业科技的强大力量,更加坚定了他从事园艺科教事业的信念。
为了让自己的学生分享到以色列的园艺科技和先进理念,他从以色列背回七部教学影音资料。回国后,他将这些资料做成数字视频教材,将见闻做成专题带进课堂。从教20余年,他出访的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在黄旭明的教学探索和改革思路中,始终离不开他访学、交流的经验和心得。
双语教学的推崇者
每次出国访学或参加学术会议,都需要直接用英语同国际同行交流。英语是黄旭明及时把握最新研究动向的工具,他愈发意识到说好英语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然而,早年的英语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很多大学生把通过四六级作为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导致他们在学习专业术语和翻阅外国文献时十分吃力。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留校工作前,黄旭明就曾带过植物生理专业的英语课程;到园艺系工作后,他尝试用英语讲解果树生理的部分专题。筹备双语教学课程的想法在他的心中萌芽,当时,学校的本科教学中还没有双语教学课程的理念,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我翻来覆去地听从国外带回来的视频材料,将解说词一字一句打成文字材料。”提起往事,黄旭明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句带过。但在这种轻描淡写的背后,是无数日夜的兢兢业业和辛苦付出。
课程设计、素材搜寻、语言组织、试点完善……直至2004年,黄旭明才正式开设第一门双语课程《园艺科学专题》。课后,他派发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改进建议,希望不断完善教学。这个“精益求精”的习惯,他坚持至今。
曾经有同学在反馈中提到,每个专题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多,不容易记住,希望老师能提供专业术语表,在课前发给大家预习。黄旭明立即采纳了这个建议,在课前派发专业术语表,还基于此设计随堂小测,“希望能促使学生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掌握课程的知识点。”
经过十余年的实践,黄旭明成为了学院双语教学的领头人,组建了学院双语教学团队,还指导多位教师获得双语教学资格,学院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也从2门增加到5门。除了双语教学课程,黄旭明还在师生互动的双语教学模式、果树栽培实验课程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他说:“既然我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坚守这份责任,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大学‘教师’的称谓。”
教研合一的实践者
在出国访学和学术交流的经历中,黄旭明总是记挂着三尺讲台,把最新的见闻和先进的理念纳入教学。作为园艺专业主任,他立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努力完善培养计划。注重新生专业教育,把面向新生开设的专业入门课《园艺概论》改成《园艺专题概述》,并亲自组织课程,邀请多位名师分别主讲园艺专题知识,结合大量的案例和园艺企业的专业见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园艺的系统认识和兴趣。
潜心教学的黄旭明并没有忽视科研。“大学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展开科研,掌握本领域研究动态和最新知识,这样才不至于落于人后,才可以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从2001年收获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始,黄旭明连续获得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至今笔耕不辍的他已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SCI论文40篇;出版了《荔枝学》等多部科技和教材著作,授权发明专利3项;关于荔枝高效生产技术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黄旭明始终秉承着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理念:“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对科研知识有着系统化、理论化的掌握,这为科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而科研所掌握的最新资讯和案例能够大大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课堂生动自然、富有吸引力。”
实践教学的探索者
理论联系实践一直是黄旭明十分重视的教学理念。他生动地把实践比作正在行驶中的车辆,而创新则是前进的方向。在这辆探索创新的车上,黄旭明将自己定位成带领学生寻找方向的引路人。开设探索性果树栽培生理实验课程和指导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是黄旭明实践教学的重要探索。
所谓“探索性”,就是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答案。比如在学生做果树环剥实验前,黄旭明提出问题:“环剥处理如何影响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学生们都认为可提高碳水化合物含量。黄旭明不置可否:“既然环剥能提高树冠碳水化合物含量,那就应该促进新梢的生长吧?”学生均回答:“应该促进芽生长。”于是,黄旭明建议同学用实验结果来验证他们心中的假设——环剥促进新梢生长。但通过实验,学生却发现结果与他们的假想恰恰相反,从而引发他们对这一生物学现象的深入思考。
“有些学生可能会对某些问题或实验感兴趣,那么他就会去更深入的探索,直至探索出一个科研课题。这也是创新的一种方式。”在这种引导启发的实验教学下,有学生主动找到黄旭明,希望在他的指导下研究课题,课题内容正是黄旭明在探索性实验课程上所讲的果树遮荫实验。
刚开始,学生只是做荔枝的“局部遮荫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后来,又由这一批学生带领下一批学生继续去探索“全株遮荫实验”,观察到不同的响应,再发表论文;后来再在葡萄上局部遮阴,响应又不同……就这样,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传帮带”下,黄旭明和学生们共同摸索出了一套“以老带新”的创新团队模式。他指导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获得2项广东省“挑战杯”二等奖,还成功申报1项科技发明专利。
为了让同学们学以致用,黄旭明还积极联系深圳西丽果场、东莞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等园艺企事业单位,为学生寻求实践平台。在学校的支持下,学院与西丽果场共同建设了省级实践教学基地。“虽然只是一次实习的经历,但能让学生们提前接触多种经营的优秀园艺企业和园艺职业,帮助他们更好地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黄旭明解释道。
在学生谢斌霞的眼中,黄旭明是像朋友一样“没有代沟”的存在。“在教学上,黄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非常负责和耐心,一篇本科论文必须反反复复改很多遍。在我生病的时候,老师一天一个电话关心我的身体状况,让我非常感动和踏实。”她笑着形容道,“老师的好一两句话是说不完的。”
二十六载春秋匆匆过去,黄旭明在华农校园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不变的是他教书育人的初心。“南粤优秀教师”的荣誉证书被他深藏在抽屉里,和毕业学生笑容满面的合影却被他摆在办公桌最醒目的位置。对教学的尽心尽力,对学生的认真负责,让黄旭明收获了学生的爱戴和无数肯定。(转自华南农业大学报)